景谷县钟山乡南景村弄令社马家井桉树无性系基地旁,齐刷刷的桉树林与刚刚烧过的荒地形成鲜明的对比。【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刘建华摄】孟连县富岩乡家徒四壁的佤族木楼。
西盟,阿佤山,拉斯隆梁子。
汽车颠簸在尘土飞扬的林区道路上,向前爬行。
“这路再颠车要散了。”思茅市广电局跑惯了林区山路的司机,望着看不到前路的大拐弯,皱起了眉头。
穿过一座座当地政府改造后铺起红色屋顶的佤族新村寨,穿过一片片经过刀耕火种后像羊皮毯一样挂在山坡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我们终于爬到了拉斯隆梁子的背上。
“再走就出国了”。西盟佤族自治县副县长刘桂铭指着对面淡去的远山,那是缅甸的国土。
拉斯隆,阿佤山三大山脉之一。
西盟县城向西40多公里,阿佤山的最深处,4000多亩金光集团去年7月种下的桉树林正在静静地生长。
“金光集团在这里种桉树有没有毁林?”记者问。
“没有。去年金光在西盟种桉树租地5万亩,但是实际只种植了3.7万亩。这3.7万亩全部是政府抓‘固居固耕’调整出来的轮歇地。”刘桂铭回答。
“种桉树地上不长草,天上不飞鸟,桉树是吸肥机、抽水机吗?”
“你看看,这片桉树林紫茎泽兰和蕨类长得比桉树苗还高,谁说不长草了,凡是速生的树种都是大肥大水,西盟山高坡陡,降雨量全省最大,水利化程度低,与其叫水资源流走,不如给桉树吸,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金光集团50年每亩40元的土地承包费,租金不是太低了吗?”
“刚才你们也看到了,到这片山上一路有多艰险,这样的荒地就算是白白送人,人家也未必要,不租给金光种树,再过20年这里仍然是荒地”。
“种桉树给西盟带来什么好处?”。
“用轮歇地种桉树,促进了西盟佤族群众的‘固居固耕’,改善了佤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去年7月到现在,光是金光付给西盟农民的打工钱就达到了274万元;金光生产方式进入阿佤山,给佤族传统落后的农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句话,金光进入西盟,荒山利用了、老百姓有收入了、社会进步了”。
西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少数几个直接从原始社会“直过”而来的地区。
在思茅采访,市里一位领导给我们讲述阿佤山时,用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地政府给佤族寨子送去了仔猪,教他们养殖生猪的技术,小猪长成,佤族群众却不知道怎样宰杀,竟采用了他们世代沿用的剽牛的方式。
有人算过,近年来,政府给西盟佤族的扶贫款,足以让每家每户盖上一幢别墅,但是今天的阿佤山寨,贫困依旧困扰着这片贫瘠的大山。
告别了“刀耕火种”,在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变迁的过程中,阿佤山进入了一个“尴尬”的过渡期——“轮耕轮歇”。
佤族群众在山间搭个杈杈房,由于只会施天然肥,一块地种两年地力不行了,又搬到别的地方再烧一片山。轮耕轮歇的耕作方式,给阿佤山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作物单产低、收成差。在阿佤山,比经济贫困更为可怕的是素质贫困,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令人难以想象的落后。
新厂乡,代格拉村六组。这里紧靠国境线,是西盟乃至云南最边远贫困的山寨。
新厂乡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紧邻缅甸,全乡国境线长达33.7公里,是西盟国境线最长的一个乡镇。乡长助理尼金告诉记者,金光集团的桉树基地在新厂乡有6119.74亩,涉及两个村子,代格拉六组是其中之一。
走进副组长岩撒翁家的瓦房,屋子里已经聚集了7名佤族村民。
“村里有多少户给金光种桉树的人家?”记者问。
“全村140户全都种了。”村会计岩锁旺答到。
“帮金光集团种桉树找不找得到钱?”。
“找得着呢,我家去年出了两个工栽了两个月的树,得了1000多块,赔了盖房子找政府借的小额信贷1000块,余下的还买了台VCD。要是不打这份工,天晓得什么时候才还得起贷款。”提起打工种树,岩锁旺有很多话说。
“村里人都像你这样找得到钱吗?”,记者接着问。
“找得着,找得着,有的承包一小块地,有的打零工按时间算,用牛驮化肥,牛多的人家一天收入100多块呢。”“去年雨季的时候,每袋化肥背上山,金光开到7块钱。”村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金光都让你们干什么,这样的钱能赚几年?”。
“砍草、打塘、定植、施肥、管护都干,施肥还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我们算过了,桉树种一伐6年,头两三年都要涮草、施肥,第6年可以砍树、运输,而前5年都需管护,种桉树我们年年都有钱找呢。”
岩锁朗是代格拉村六组的第一个承包大户,记者问他请了多少工,找了多少钱,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记不住,都记在本本里面了,在乡亲们的笑声中,他急忙跑回家拿记事本,岩锁朗去年承包了9.7亩山地种桉树,请了村里10户人家帮忙,一个夏天,他收入达6000多元。
“村里平时就是种种包谷,卖点小猪、小鸡,全村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块,群众有时连饭都吃不上,种桉树,村里家家户户出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村里人是喜欢的。”一直沉默的房主人岩撒翁也忍不住插了一句。
刘桂铭告诉记者,金光集团的林基地多分布在最偏远贫困的北部山区,这样做西盟是有考虑的。金光集团去年开始建设桉树基地,全县农民参加打工达13万个工日。2004年,基地附近的村寨户均增收140多元,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佤族群众在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打工,也是增收最见成效的一次打工。
金光在西盟的基地,采用外来包山与地方包山配合,这使得市场经济理念第一次在佤山深入人心。金光桉树种植组织严密,从去年7月到现在,已经涮了3次草,铲了一次塘,施了复合肥。当地群众平时种庄稼都不施肥,通过种树,一种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一种工业化的新生产方式被移植到贫困的佤山。去年金光在西盟的桉树成活率高达91%,远远高于政府组织的造林。种桉树,给西盟带来的还远不止这些,2004年金光集团在西盟投入修建通往基地林区路的资金达到了20万元,还不包括对村寨道路的维护,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种植桉树,西盟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提高,要知道由于长期的刀耕火种,西盟的森林覆盖率在1999年时只有36.2%。
让全县最边远贫困的佤族村寨有稳固的增收渠道、通过金光项目的实施引入新的理念,通过在轮歇地上造林促进当地群众“固居固耕”,带动佤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生态。这是西盟人对金光集团进入寄予的希望。
快要结束在代格拉村六组采访时,主人家岩撒翁急忙离开准备米酒去了。
刘桂铭告诉记者,这杯米酒一定要喝,这是佤族群众的一片心意。
浓浓的米酒轮了一圈又一圈,奔放的祝酒歌唱了一遍又一遍。
朴实的阿佤汉子们,用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我们这些“山外来的客人”的盛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但是身在大山中的阿佤人怎么也无法想到,就是这片当地政府寄予厚、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才刚刚抽枝展叶的桉树林,正在大山的外面,正在那个对阿佤山人民真实生存状态知之甚少的世界,掀起一阵高过一阵的质疑。
“有的媒体说金光在思茅的澜沧、孟连、西盟三县造桉树林,是大面积毁林、是损害农民利益、破坏生物多样性、营造绿色沙漠我们想不通。”刘桂铭说,2005年,西盟将种植桉树4万亩,县里将坚定不移地完成这个目标,但是这也意味着当地政府将承受着更为巨大的压力。
这一天是3月1日,是记者进行思茅调查的第9天。
金光“大肆毁林”真相
“缸口粗的栎树横七竖八地倒在山地上,20多米长的树干已被烧焦——在距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糯扎渡乡20余公里的一片林浆纸基地上,残留着很多林木被采伐和焚烧的痕迹。”这是《云南森林告危》报道中,令人触目惊心的开场白。
这篇报道指出,金光集团在思茅澜沧造林,使“上千亩林地被毁”,“记者亲眼所见,大面积的砍伐行为的确存在”,并指出“除澜沧外,金光集团今年(2004年)在云南思茅地区的孟连、西盟两县及文山州,共接收土地30余万亩……在这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砍伐天然林的行为。”该篇报道得出结论,“金光集团在云南规划中的林浆纸用地2750万亩,其中将近一半是繁茂的森林。如果规划得以顺利落实,这些林木资源将遭到砍伐,整个滇南的生态将受到致命性打击。
2月26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扎渡乡慢登山村民小组,窑房村。
在金光集团的桉树基地上,几段烧黑的树干,躺在桉树丛里。
“这里在种桉树以前是什么样子?”记者问。
“到处是长满蕨蕨草的荒地,只有很少的几棵灌木红毛树”。乡长助理罗聪明回答。
“那为什么有记者报道说,去年在这里看到了‘缸口粗的栎树横七坚八地倒在山地上’,说这里有‘上百亩、上千亩被砍伐的树林’?”记者又问。
“那位记者是我带到这里的,当时倒在山上的树干也就是现在这几棵,那是当地村民砍去起房子丢下的,你们都看到了,没有几棵,‘横七竖八’有些夸大了。”罗聪明答。
“我们在这里目所能及的8700多亩基地原来绝大部分是宜林荒山,有一部分是从当地群众的轮歇地调整出来的,记者您看看,尽管是在宜林荒山上造林,这片基地山箐里的水源林、包括原来稍微高一些的树我们都留下来了。”澜沧县林业局副局长曹忠福说。
果然,在林基地的山箐包括远处的山头上,成片的水源林长势茂盛,就在基地的道路旁边,几棵高大的树木茁壮成长。
罗聪明和曹忠福的说法,在金光集团对澜沧、孟连、西盟造林基地进行统一管理的思茅金澜沧丰产林有限公司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该公司副总经理彭清志告诉记者:“糯扎渡乡那片基地,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有被烧过的树干了,那是当地老百姓砍来盖房子的。”
既然是当地群众盖房子砍伐的树木,缘何成了毁林?
《云南森林告危》一文接着对金光澜沧造林提出了质疑,“县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所作的汇报材料显示,(澜沧)林业用地中的无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仅为71.7万亩”。而去年媒体报道金光毁林造林后,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与云南省林业厅、国家林业局驻云南省森林资源办事处、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组成联合调查组,于2004年12月对金光在云南的项目实施进行了调研,在随后形成的调查意见中也指出,金光思茅造林“存在毁林造林的行为……根据澜沧县的调查,金光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的造林过程中,共涉及有林地9580.52亩,在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采伐林木蓄积24709立方米”。
金光在澜沧规划的造林面积是300万亩,是三个县中最大的一块,澜沧究竟能不能提供300万亩的营林地,金光毁林造林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澜沧县政府关于金光造林的一份名为《引进外资实施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实现澜沧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汇报材料中,记者读到这样的内容:澜沧县全县1321万亩总国土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为785.4万亩,其中宜林荒山荒地为71.7万亩。全县有农地516.4万亩,其中有306万亩轮歇地。2003年,依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为彻底解决当地群众长期以来轮耕、轮歇,形成的广种薄收、土地闲置浪费、生态受到破坏、农业产业结构难以调整等问题,澜沧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核实固定农户承包旱地的“固耕”工作,农户用于种粮的旱地全县固定为110万亩。通过固耕,在总农地面积中,条件较好的地块已作为农户的旱地固定下来,在农民粮地得到充分保障